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四川甘孜道孚县八美镇色卡乡发现一处岩画点,可辨识单体图像34个。岩画石为一块与山体分离的独立矗立的岩石,面朝河流。该岩画以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图像风格均为线刻轮廓造型。此岩画石虽然面积不大,但图像较为密集,最典型的特点是鹿岩画体积比较大,且鹿与牦牛身体上多刻画有漩涡纹饰,漩涡纹饰是一种外来的动物装饰风格,年代久远。表明在很早时期青藏高原东部就与其他文化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探究青藏高原东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青藏高原东部早期艺术图像资料。
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一处储备用地项目中清理发掘了592座古墓葬,其中,517座为秦墓,年代集中在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是近年在咸阳城周边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秦人墓地。卓邢村秦墓处于秦文化核心区域,墓地发掘丰富了咸阳地区周边中小型秦墓的文化内涵,为探讨秦咸阳城及附近居民的丧葬文化,以及秦墓地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塔子城城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子城镇的嫩江左岸。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和2015年对该城址开展调查勘探工作,对主城墙、瓮城和城内夯土台基的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和建造修补时序有了初步认识。结构上,城墙包括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城墙经过多次修补,墙体分筑而成,瓮城是在主墙体之后再建。该遗址是一座古今重叠型城址,辽早期时已有人类活动;城墙建成年代不早于辽中晚期;该城历经金、元、清末民初时期至今。此外,城内西北的夯土台基为金元时期的宗庙类建筑。出土遗物主要以建筑构件为主,兼有陶瓷器和铜铁器等。
2019年,为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新校区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岗头村东抢救发掘了5座元代平民墓葬。墓葬形制相同,均为土坑洞室墓,其中,有两座墓葬为一组小型家族墓。墓向均为南向,头向东。同时还发现了火葬及迁葬合葬现象。出土的白釉褐(黑)彩瓷钵是典型的元代器物,应是附近本地窑口的产品。本次发掘的元墓,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为认识太原地区元代平民墓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天河石是一种颜色通常呈现绿色或者蓝绿色的宝石,具玻璃光泽,颜色美丽,有一定观赏性,由于具备块度大、解理特性易破裂等特点,所以,被古人类选择用于加工饰品。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包含天河石饰品的遗址较少,其中,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桦阳、桃山两处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天河石饰品。通过对两个遗址出土的天河石饰品原料成分、制作技术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对石质装饰品加工工艺、审美喜好等特点补充了材料,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播和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2017—2018年,丰镐遗址沣西大原村制陶遗址陶窑新出一片陶片上有三个陶文。其中两个为“■”“■”,另一残缺。该字可释为“田”,亦可释为“周”。从先周晚期至西周晚期“周”字的写法与2015年河南伊川徐阳墓地东区M4新出“成周戈”,以及新见陶文出土位置的特殊性,应将其释读为“周”。由此再结合周原遗址凤雏基址、齐家北和礼村的“周”字陶片,先周晚期至整个西周时期,周王所居具有王都性质的城址丰镐、周原应均可称“周”。
南湾子北遗址第一地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南部,是一处兴隆洼文化晚期的小型聚落遗址。2016年,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兴隆洼文化晚期动物遗存828件,可鉴定动物包括猪、马鹿、狍、牛等。猪是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其次是野生鹿类和牛科动物。动植物考古学研究表明,先民在依靠采集和狩猎野生动植物获取食物资源的同时,已经开始早期栽培黍和饲养家猪等低水平食物生产活动,家猪在先民的生业经济和早期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其他遗址的研究成果看,兴隆洼文化先民因地制宜,逐步发展出了采集和渔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等多元经济并存的生业形态。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出土了大量骨镞。这一时期,骨镞形制多样,以三棱形骨镞和圆锥形骨镞为主,骨镞后端出现了用于牢固安装箭杆的铤,使镞具有杀伤力更强、射程更远等特点,也有部分骨镞带有銎眼,主要用于狩猎和战争。骨镞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中常作为军事地位的象征,代表这一时期军权逐渐崛起。通过对夏家店下层文化骨镞的类型学分析,从出土位置、数量、形制等方面探讨骨镞的类型、制作方法、实用功能及社会意义等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生业模式、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及对外交流均有重要意义。
玦是有缺口的环形器,作为耳饰是其最常见的用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600多座周代墓葬中发现有耳饰玉玦。根据器体特征,可将周代玉玦分为扁平、管柱、有“角”和卷曲龙形这四型,其下又包括若干亚型。总的来说,佩戴1~2件耳饰玉玦是周人用玦之常制,但也有同时佩戴多件或多组玉玦,将玉玦同其他器物组合的情况。结合出土情景看,耳饰玉玦或存在夹耳、穿耳、线绳穿系三种佩戴方式。虽然并非等级标志物,但各等级佩戴者在用玦类型和数量上仍有区别,各型玉玦在流行时间和地域上亦存在差异。
张秀夫妇墓位于今朝阳市西北的于家窝铺,是辽宁朝阳地区隋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在该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的发展嬗变历程上具有重要地位。近来有研究认为,张秀夫妇墓随葬品和墓葬形制的年代均为675年前后,但通过对张秀夫妇墓墓葬面貌形成过程的仔细分析,本文认为张秀夫妇墓墓葬形制的形成时间与随葬品年代并不一致。墓俑、石棺等均呈现出675年左右的面貌,但正圆的墓葬形制可能形成于张秀下葬时的635年左右。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墓室建造于张秀去世前后,在“妻从夫葬”葬俗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几十年后,张秀妻死后直接祔葬,并放置现存随葬品。
莫瑞·桑德斯是二战后美军调查日本细菌战的首任调查官,在调查过程中证实了日本细菌战中心——七三一部队的存在,并对七三一部队的石井四郎部队长、建制、细菌战(攻击和防御)等进行了多方调查,尤以对攻击性细菌战在细菌战剂的选用、飞机直接散播细菌的测试、细菌炸弹的研制与实验等方面的调查最为详细。莫瑞·桑德斯最后没有调查出七三一部队的核心机密——人体实验和细菌战实战,但他撰写的二战后美军调查日本细菌战的首个报告书——《莫瑞·桑德斯报告》,还是大抵准确地揭露出七三一部队的部分真相,也为后续的调查官调查日本细菌战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莫瑞·桑德斯开启了二战后美军调查日本细菌战秘密行动的序幕。